第2章 像素之外的温度 (2023年春-夏)(1/5)
“时光褶皱”书店藏在宽窄巷子附近一条梧桐掩映的僻静小街上。木质的招牌有些年头了,油漆斑驳,店门是两扇沉重的老式玻璃门,推开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一声悠长的叹息。
李
哲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十分钟。他选了靠窗的位置,点了一杯最普通的冰美式。四月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在木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空气里有旧书页、咖啡豆和木头家具混合的沉静气息。他有些局促,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玻璃杯壁,目光时不时飘向门口。手机屏幕上,他和吉晓的私信停留在昨天她发来的那句:“明天见!我穿米白色外套,背一个很大的相机包,很好认:)”。
当那扇门再次“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身影逆着光走了进来。米白色薄风衣,深蓝色牛仔裤,肩上果然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看起来颇有分量的深绿色帆布相机包。她的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线条柔和的下颌。阳光勾勒出她略显单薄却充满活力的轮廓。她站在门口,目光扫视着店内,带着一种温和的探寻。
李哲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举了下手。
吉晓看到他,眼睛弯了起来,笑容像瞬间点亮了整个角落。她快步走过来,带着一阵微风的凉意和淡淡的皂角清香。
“李哲?”她的声音比线上听到的更清亮一些,带着点活泼的尾音。
“吉晓?你好。”李哲站起身,动作有点僵硬地伸出手。
吉晓笑着和他轻轻一握,她的手有些凉,但很柔软。“等很久了吗?抱歉,刚才在巷子口看到一只晒太阳的橘猫,没忍住拍了会儿。”她卸下相机包,动作利落地放在旁边的空椅子上,像卸下了一件重要的铠甲。
最初的几分钟带着点微妙的试探和拘谨。线上文字里流淌的共鸣感,在现实中需要重新建立连接。他们聊起了“城市记忆碎片”项目的进展,吉晓兴奋地分享她最近拍到的素材:一个在文殊院红墙下专注写生的老人,一个在人民公园相亲角外默默扫地的清洁工,还有她在老茶馆蹲点两天才捕捉到的、茶客们“摆龙门阵”时生动的手势和表情。
“你知道吗?”吉晓端起她的茉莉花茶,眼神发亮,“我特别喜欢老茶馆那种感觉,竹椅子坐上去嘎吱响,盖碗茶的三件套(茶碗、茶盖、茶船)在茶博士手里玩得出神入化。茶香混着瓜子壳、旱烟味,还有那些家长里短的声音……这才是活生生的‘蓉城记忆’。”她的话语带着画面感,让李哲仿佛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