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据流里的心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算法推送的意外 (2023年初)(1/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车厢像一条巨大的沙丁鱼罐头,挤满了带着一天疲惫气息的都市人。空气浑浊,混合着消毒水、汗味和廉价香水的气息。李哲(28岁)被裹挟在人群里,后背紧贴着冰凉的金属扶手杆,几乎动弹不得。他习惯性地将公文包护在胸前,里面装着他的“武器”——一台最新款的华为MateBook。作为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智云科技”的算法工程师,他的大脑在白天经历了无数行代码、冗长的需求评审会和令人窒息的OKR压力后,此刻只想放空。

    手机屏幕是他逃离现实的一个小窗口。手指机械地滑动着公司旗下那个以“精准匹配”著称的社交APP——“回声”。瀑布流里充斥着精心修饰的自拍、晒美食、健身打卡、以及各种迎合算法的标签化内容:#年薪百万#、#环球旅行#、#自律给我自由#……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李哲的眼神掠过这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疏离。这些被算法精心计算后推送的“兴趣”,像流水线上的产品,精准却冰冷,无法触及他内心深处某个隐隐渴望“真实”的角落。

    手指划过一条关于某网红餐厅打卡的动态,屏幕顶端忽然弹出一条系统提示:

    【“回声”为你推荐】基于你的近期兴趣(摄影、古典音乐),发现你可能喜欢的小众社区:“城市记忆碎片收集计划”。是否加入?

    摄影?李哲微微皱眉。他上周确实因为一个项目需要,搜索过几个关于老建筑摄影的论坛。古典音乐?大概是因为某次加班到深夜,为了提神随机点开了一个肖邦的播放列表。算法捕捉到了这些零星的信号,自作主张地为他推开了一扇陌生的门。

    鬼使神差地,他点了“加入”。

    社区页面跳转出来,风格与主流的“回声”截然不同。没有花哨的滤镜,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感。置顶的是一个标题朴实却带着温度的帖子:

    【寻找城市掌纹里的旧时光 | 吉晓的纪实摄影项目征集】

    “蓉城记忆的温度” 项目启动!我是独立策展人兼自由摄影师吉晓。这个春天,我想用镜头捕捉那些正在被钢筋水泥和快节奏生活逐渐覆盖的城市烟火气——那些街角巷尾、寻常人家、老手艺人身上流淌的时光印记。它们或许微小,或许正在消逝,却承载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征集线索:你是否记得一个常去的、充满人情味的老地方?一个坚守多年的小摊主?一段与这座城市老物件相关的温暖记忆?请分享给我(文字、老照片、具体地点皆可)。让我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