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算法推送的意外 (2023年初)(3/5)
的手指在冰冷的手机屏幕上悬停片刻,仿佛在确认这份冲动的真实性。然后,他点开那个帖子下方的回复框,手指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敲下了那段深埋的记忆:
@吉晓:看到你的照片和征集,突然想起我老家胡同口的一个修鞋匠,大家都叫他“老皮匠”。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特别神奇,破得不成样子的鞋到他手里都能“起死回生”。我小时候最爱蹲在摊子边看他干活,听着锥子穿透鞋底的“噗嗤”声、蜡线拉紧的“咝咝”声、还有铁锤敲打的“叮当”声……那是种特别踏实的声音。他用的胶水味混着皮革味,不好闻,但每次闻到都觉得安心。有次我划破了新球鞋,是他帮我补好,还安慰我别怕挨骂。现在想想,那种守着一个小摊,用双手修补时光的手艺人,大概就是您想找的“城市掌纹”吧?可惜,那胡同早就拆了,老皮匠也不知所踪了。谢谢你的项目,让我又想起了这些。
发送出去后,李哲才后知后觉地感到一丝微妙的紧张。这不像他平时在“回声”上偶尔的点赞或礼貌性评论,这是他第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一个陌生人,如此认真地袒露一段私人的、带着温度的回忆。他把手机塞回口袋,地铁恰好到站,随着人流涌出车厢。初春傍晚的冷风扑面而来,带着蓉城特有的湿润气息,吹散了车厢里的闷浊,也让他发热的头脑稍微冷却了些。
回到位于玉林路附近租住的单间公寓,李哲脱下外套,给自己倒了杯温水。窗外是城市渐次亮起的灯火,勾勒出高楼的轮廓。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脑,邮箱里躺着几封未读的工作邮件,但他没有立刻处理。鬼使神差地,他又点开了“回声”,进入了那个“城市记忆碎片收集计划”的社区。
那条回复下面,多了一条回复。来自发帖人“吉晓”。
@李哲:谢谢你,李哲!你的这段文字让我差点在地铁上就红了眼眶(还好忍住了)。写得真好,那些声音(噗嗤、咝咝、叮当)和气味(胶水皮革味)的细节太生动了!老皮匠的形象一下子就在我眼前活过来了。这就是我想找的,那种深嵌在生活肌理里的温度,那种手艺人与街坊之间朴实无华的情谊。你说得对,他们就像城市掌纹里最深的那道纹路,记录着最本真的生活。胡同虽然拆了,老皮匠或许也找不到了,但这份记忆被你保存了下来,现在也触动了我。这比任何一张照片都珍贵。再次感谢你的分享!很期待能听到更多这样的故事(如果还有的话)。祝好,吉晓。
文字真诚、温暖,带着一种感同身受的共情力。李哲反复读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