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据流里的心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像素之外的温度 (2023年春-夏)(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不断跳动的用户画像和数据流,忽然轻声问:“李哲,你说算法能精准预测我们的喜好,甚至行为。那它……能预测人心吗?能理解为什么一张老照片会让人流泪,或者……为什么人会害怕遗忘吗?”

    她的问题猝不及防,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敏锐。李哲愣住了。他每天与这些算法打交道,优化它们的效率,却很少思考如此本质的问题。他看着吉晓映在屏幕光芒中带着一丝迷茫的侧脸,第一次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某种深层的困惑。他沉默片刻,诚实地回答:“不能。至少现在不能。它处理的是数据,不是情感,更不是灵魂。”

    吉晓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她转过头,对李哲露出一个有些复杂的微笑:“是啊,有些东西,是数据流永远无法触及的温度。” 那一刻,李哲在她眼中看到了一种超越年龄的通透,也隐隐感到一丝他无法完全理解的沉重。

    布展的汗水与微光:六月初,吉晓策划的一个小型摄影联展《尘世微光》进入紧张的布展阶段。场地在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里,层高很高,灯光调试起来很麻烦。吉晓忙得脚不沾地,协调艺术家、调整灯光角度、张贴作品说明标签……李哲主动提出下班后过去帮忙。

    布展现场一片忙乱。李哲穿着简单的T恤,默默承担起了体力活:搬动沉重的展板、组装简易的展示架、爬上梯子调整高处的射灯。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后背。吉晓递给他一瓶水,看着他被灯光烤得发红的脸,有些过意不去:“真不好意思,让你来干这些粗活。”

    “没事,活动活动挺好。”李哲拧开瓶盖喝了一大口,看着空旷的场地在灯光和作品的装点下一点点呈现出雏形,一种奇异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指着墙上吉晓的一幅作品——清晨薄雾中,一位环卫工人在清扫落满金黄银杏叶的街道,身影在逆光中显得有些模糊却充满力量——由衷地说:“这张拍得真好,辛苦值得。”

    吉晓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疲惫的脸上绽放出光彩:“是吧?那天我蹲了快一个小时,就为了等这一缕恰到好处的晨光穿透雾气。” 她看向李哲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亲近和感激。这份在共同劳作中滋生的情谊,比任何精心设计的约会都来得更扎实、更熨帖。

    七月初,成都进入雨季。一个傍晚,两人看完一场小众话剧出来,天空阴沉得如同泼墨。刚走到半路,豆大的雨点毫无预兆地砸了下来,瞬间连成一片白茫茫的雨幕。街上行人惊呼着四散奔逃。

    “快跑!”吉晓拉着李哲的手腕,冲向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