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遗忘的阴影与执着的守护 (2024年春-夏)(3/5)
“有我在”。这朴实的三个字,像一道温暖而坚固的堤坝,瞬间挡住了吉晓心中汹涌的绝望洪流。她积压了数月的恐惧、委屈、孤独,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在他怀里放声大哭,仿佛要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李哲没有再说话,只是更紧地抱着她,任由她的泪水浸湿他的衣襟,手掌一遍遍轻抚着她的后背,传递着无声的支撑。
从震惊和悲伤中稍稍平复后,李哲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可怕的冷静和行动力。他没有沉溺于情绪,而是迅速将痛苦转化为守护的力量。他请了几天假,陪着吉晓去复诊,详细询问医生治疗方案和日常护理要点,认真地做着笔记。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加入病友家属交流群(虽然信息鱼龙混杂,但能了解一些实际经验)。
很快,一个名为“记忆地图”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型。这不是什么高科技的奇迹,而是他倾注全部心血的、笨拙却温暖的守护。
李哲没有去开发复杂的程序,而是将他送给吉晓的那个物理备份U盘的功能,与吉晓平时记录灵感用的手账本、手机相册、录音备忘录深度结合。他买来一本厚厚的、质感很好的硬皮笔记本,封面是温暖的姜黄色。他帮吉晓整理她海量的照片和项目资料,按时间、地点、事件分类,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冲洗成小尺寸照片。每一张照片旁,他都用清晰工整的字迹,写上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故事、以及当时吉晓的感受(由她口述,他记录)。重要的录音片段(如吉晓关于某个项目的想法、一段街头采录的市井声音),他也整理好,标记清楚,存入U盘,并在笔记本对应位置贴上标签和简短的文字提示。这个本子,成了吉晓专属的“记忆地图索引”。
李哲将医生建议的认知训练,不着痕迹地融入他们的日常。周末不再是远行,而是拿着那本“记忆地图”,重访那些吉晓拍摄过的老地方:锦江边凌晨的豆浆摊(老板还记得他们)、文殊院的红墙、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李哲会指着照片,引导吉晓回忆当时的场景、光线、气味、声音。他会故意在熟悉的街区“迷路”,让吉晓根据记忆和照片提示带路。在家里,他们玩简单的记忆卡片游戏,对象是吉晓拍过的各种老物件照片(盖碗茶、竹编暖手炉、老式门环)。
在遵循西医治疗的同时,李哲也打听到一位口碑很好的老中医,擅长用传统方剂和针灸调理情志、改善脑部供血。他陪着吉晓每周去一次位于一条安静老街上的“杏林堂”。古朴的药柜散发着浓郁的药香,老中医须发皆白,望闻问切细致入微。看着李哲认真记录煎药